我和飛燕有個約
作者:侯寶良 | 類別:文集 | 網友評分: |
專家評分: |
- 內容簡介
- 作品信息
《新民晚報》被譽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的春燕廣受鐘愛,我早年傍晚常常看到等候買《晚報》的長隊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開始訂閱了這份報紙,偶爾也試試投稿,都因石沉大海而失去了信心。
直至新世紀后我受企業《電站報》鼓勵,逐漸嘗試“豆腐干”,才有勇氣向其他媒體拓展,適逢時風清明,迎來國家奧運、國慶六十周年、上海世博等重大的活動,我參與征文獲獎頻頻,隨之報載文章的增多,被人問起是否與《晚報》合作?這恰觸我軟肋,我何嘗不想與她親近?曾經三年里每年都有攻克堡壘似的想占領一席之地,全是徒勞的。我苦悶、彷徨之下寫信給夜光杯編輯,總算有位編輯給我來電,我驚喜交加洗耳恭聽那邊的聲音:“侯先生你的來信收到,我勸你不要寫了,《晚報》勿缺稿子,沒有新、奇內容的稿件不要投了,去投投區報或者單位的黑板報。”他還好心說:“寫稿辛苦,沒用就是浪費時間”。我冷靜聽之不氣餒,將此言當作逆流而上的激勵:看我再來吧!如今我有了成就,還真感激他呢。
我受上海書展里方言文章的啟示,試寫篇滬語小文《浦東閑話》投給《閔行報》,編輯認為內容不錯,只憂方言面窄,讓我改為普通話。但文章改了會少鄉音的韻味便束之高閣。2011年我發現《晚報》有《上海閑話》專版,才翻出《浦東閑話》去投石問路,五天后也接到了編輯電話,我又喜又憂,擔心又被數落。還好這位女編輯叫呂爭,客氣地告訴我這篇稿子很有生活氣息,就是太長囑我修改。我擔心改短了影響文章結構就直言:“請你改或者就算了”。呂老師勸我別急,容她三思。結果文章以題為《搿拉浦東人》刊出,浦東鄉音更濃,字數不減還配上插圖。2012年“上海閑話”版出了專輯在上海書展十周年舉辦首發式,我寫的六篇文章全被收入書中,還與呂老師見上面,她非常肯定這篇《搿拉浦東人》文章,勉勵我為傳承方言再做貢獻。此刻,我真正感覺成功離不了“天時、地理、人和”。“上海閑話”是開啟我進入《新民晚報》的大門,逐漸與“百姓沙龍、好吃周刊、房產在線、民間收藏”等版面開展合作。
都說文章登上“夜光杯”才算出彩,早在2009年我參加靜安區文明委組織“白領迎世博”的全市征文,言明優勝文章將刊上《新民晚報》“十日談”。年底我的獲獎文章欣然首次出現在此欄目,深受鼓舞的我卻不被妻子認可,說是乘“大篷車”趕上的,有能耐投稿刊出才刮目相看。于是鍥而不舍給《新民晚報》夜光杯投稿成了我的攻堅克難的新目標。我參與多次“十日談”征稿,難得幾次刊用,真的不易啊。好在編輯尊重我的稿件,多篇文章在“十日談”后繼續留用在“夜光杯”,給我繼續投稿的勇氣。
2016年我有幸參加了“紀念夜光杯七十周年”活動,會上寫過專欄的作家趙麗宏、藝術家王汝剛等紛紛發言,都談起出過《晚報》專輯,由此也激勵我奮頭趕上,那時我刊報不到五十篇,心中暗暗許下諾言:等我刊滿百篇也出本匯集。可一個無名之輩一年能刊登幾篇?尚余五十多篇何時能如愿哪?但我深信勤能補拙。
路是人走出來的,勁可鼓,不可泄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,之后我堅持不懈撰稿、投稿,2018年算是我的豐收年,全年刊出22篇,令人驚嘆!總數到了83篇,我信心更足了。2019年正是慶祝《新民晚報》90周年,也是我涉足《晚報》筆耕的十年。如今這本集子終于出版了,書名就起《我和飛燕有個約》,可謂“十年磨一劍”啊!
2019年5月
最后更新日期:2019-09-02